6月23日上午,来自复旦大学的潘天舒教授指出,本研究目的不是争论个人记忆的准确性或真实性,而是重申重建历史记忆的轨迹。潘教授谈到:以上海怀旧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剧、摄影集、回忆录、散文、音乐和物品收藏等一系列文化产品的创作、营销和消费,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无非是对当年十里洋场繁华旧梦的回味、想象和咏叹。这一怀旧产业的兴盛,得益于上海在城市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来自海内外社会精英人士的精心策划和推介。新一代 “上海怀旧” 作家缺乏 “真实” 的旧上海知识,但却取得了商业成功。他们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战略性的操控,重新定位自己,在迅速分层的社会主义晚期社会中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对这些年轻作家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历史信息的可靠性,而是殖民遗产的象征价值,这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怀旧的依托是迅速崛起的上海中产对“士绅化”生活的膜拜。
此外,潘天舒教授的讲座超越文本限制,从沪人皆知的“上下角”空间二元论入手, 对新天地、田子坊和多伦路等文化商业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上海城市“士绅化”和“怀旧”作为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怀旧上海”如何重新发现、评估和创造殖民时代的上海风情。城市人类学强调将个人与集体记忆与权力结构和特定地方相连,这样的研究手段有助于我们观察、了解、体会和分析具有新上海特色的 “士绅化” 进程及其对城市中心改造和发展的推动和限制作用。潘天舒教授认为摧枯拉朽般的造城运动,实际并未造成人们地方感的消失, 相反, 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历史记忆对“上下只角”这些想象社区的空间进行重构,并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城市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