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民族志研究工作坊纪要

发布时间:2018-07-04   动态浏览次数:145

2018年6月22日-24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 “跨文化民族志工作坊” 在虹口校区成功举办。
复旦大学人类学与民族研究中心核心团队成员围绕民族志作为跨文化研究方法的主题,就如何设计研究报告、展开田野调查、书写叙事等内容,结合具体研究案例进行了探讨。人类学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学科之一,其研究方法民族志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途径,以长期艰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者解释性的叙事为主要特质,是一项有温度、有情感的方法论,在跨文化研究中常被采用。中心张晓佳老师进行了主持工作。

6月22日,工作坊开展第一天,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詹梅向参加工作坊的学者们分享了个人研究经验, 如:怎样做好田野笔记,访谈时的注意事项等,让大家受益匪浅。詹梅教授认为,田野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相反,田野研究的本质是在自然环境中研究人(study humans in its natural environment),其得出的结论经常会挑战既有的理论体系或传统叙事。她还强调理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理论应该为研究者所用,而非被理论所束缚。

6月23日上午,来自复旦大学的潘天舒教授指出,本研究目的不是争论个人记忆的准确性或真实性,而是重申重建历史记忆的轨迹。潘教授谈到:以上海怀旧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剧、摄影集、回忆录、散文、音乐和物品收藏等一系列文化产品的创作、营销和消费,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无非是对当年十里洋场繁华旧梦的回味、想象和咏叹。这一怀旧产业的兴盛,得益于上海在城市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来自海内外社会精英人士的精心策划和推介。新一代 “上海怀旧” 作家缺乏 “真实” 的旧上海知识,但却取得了商业成功。他们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战略性的操控,重新定位自己,在迅速分层的社会主义晚期社会中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对这些年轻作家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历史信息的可靠性,而是殖民遗产的象征价值,这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怀旧的依托是迅速崛起的上海中产对“士绅化”生活的膜拜。

此外,潘天舒教授的讲座超越文本限制,从沪人皆知的“上下角”空间二元论入手, 对新天地、田子坊和多伦路等文化商业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上海城市“士绅化”和“怀旧”作为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怀旧上海”如何重新发现、评估和创造殖民时代的上海风情。城市人类学强调将个人与集体记忆与权力结构和特定地方相连,这样的研究手段有助于我们观察、了解、体会和分析具有新上海特色的 “士绅化” 进程及其对城市中心改造和发展的推动和限制作用。潘天舒教授认为摧枯拉朽般的造城运动,实际并未造成人们地方感的消失, 相反, 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历史记忆对“上下只角”这些想象社区的空间进行重构,并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城市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月23日下午, 潘教授以2014年与上海精卫中心合作的病耻感及应对策略研究为例,分享了人类学者的质性研究方法和步骤。质性研究首先需要对研究关键词有深入阐释。病耻感、污名化、疾病,这些关键词在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民族志学,文学以及日常会话中如何被定义并相互区别,研究者需要给出一个符合研究本身所处文化语境的充分合理的界定。 田野调查过程中的观察和深度访谈需要经过细致的设计,但也具有其开放性。要研究对象找到叙述自己故事的舒适区绝非易事。实际调查过程中,硬数据和软数据的采集情况很不可控,需要研究者对有效信息有很高的文化敏感度,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往往来自研究者与被试不经意间的互动。因此,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既要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性,又要保持足够的客观性。研究中被引用到的David A. Karp勇于自我剖析,用所谓 “自我民族志” 的研究方法跟踪剖析自己的抑郁症,也体现出了一种学者的勇气。 

6月24日上午,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的纳日碧力戈教授从哲学视角高屋建瓴,娓娓道来民族志研究注重用整体观看差异性东西。

整体观的思想包括物感物觉、物物相指及心智意义。物感物觉是第一性,指物的起始,物的回归。外物扰动内心,激发声音,语言生,礼乐成。触景生情,感物入心,外物和感官是基础之基础。物感物觉中最突出者为图像。物物相指是第二性,指互为条件,互为环境。人类学从开始就不把自己局限于 “以人为本”,因为在他们所从事的民族志调查中,本土人教会他们从本土观点看问题: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支撑。心智意义是第三性,格尔茨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它在编织意义之网的同时,也在编织自己。这三个属性相互交融不可分割。总点来说,人类学从一开始就不把自己局限于 ‘以人为本’,而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支撑,这就是人类学整体观的根本来源。

同时,纳日教授还强调了实践互动的意义。做民族志研究一定要走出去,把边缘细节的东西看作素材,带着想象力进行扩充。纳日教授使大家感受到,民族志研究是一件浪漫有情怀的事情,最关键的不是将信息量化,而是构建意义。

纳日教授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马克思,索绪尔,布尔迪厄,英戈尔德,皮尔斯等人的理论与人类学整体观分析之间的精妙链接关系。最后他强调:社会思想正在发生人类学转向,也就是整体观转向------‘民族志中万象共生的面纱再一次被揭开,民间的生存智慧放出曾经被遮掩的光芒’。

6月24号下午,来自复旦大学的朱剑峰教授关于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定量?定性?量性结合?” 的讲授让参与工作坊的学者们受益良多。会上,她对此次学员提交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修改意见。朱教授强调,一个好的质性研究往往要勇于打破常识,制定好的研究问题。除此之外,朱教授认为,所有数据的选取,都无法避免研究者的主体性影响,因而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性,质性研究的宗旨是在还原过程,而非强调因果关系。

工作坊结束后,不少参与的师生向我们分享了感想,并希望可以有机会继续参与后续工作坊活动。我们谨此向复旦大学人类学与民族研究中心团队表示由衷感谢,也诚邀广大师生参与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